材料各向異性與織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Key Laboratory for Anisotropy and Texture of Materials, Ministry of Education )材料各向異性與織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5年12月由教育部批準立項建設,2008年5月通過教育部驗收。實驗室依托于東北大學材料學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是學?!?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的科技創新基地之一。實驗室主任由左良教授擔任,盧柯院士任學術委員會主任。 實驗室以材料各向異性與織構的表征、設計、控制及相關高新材料研制為主要特色,緊密結合國際學科發展趨勢及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重點建設材料織構與各向異性表征、材料織構與微結構控制、各向異性結構材料設計與制備、各向異性功能材料設計與制備等四個主干研究方向。各方向研究內容緊密銜接、相互支持,涵蓋了材料各向異性與織構領域的前沿基礎科學問題和關鍵共性技術。大力加強基礎研究、高新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前沿競爭,取得了一批具有遠景性和重要價值的理論成果以及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
2005-2010年共承擔各類科研任務185項,其中:國家973計劃項目課題(專題)5項、國家863計劃項目(課題)8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5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3項;科研經費進款額近5000萬元,達到1000萬元/年。
發表學術論文700余篇,其中被SCI收錄300余篇、EI收錄450余篇;出版教材及專著8部。申請和授權國家發明專利分別為52項和23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5項。
科研成果在工程化應用方面取得明顯突破,30余項技術在企業得到推廣和應用。取得的代表性成果有:基于中子衍射與同步輻射的材料織構、微結構分析方法;多場耦合下金屬材料固態轉變機理與織構和微結構控制技術;新型車身板用鋁合金強韌化和織構控制技術;有色合金的相圖、相變及短流程成形工藝;鐵磁形狀記憶合金取向相關的相變特征與功能特性;強各向異性材料(硅鋼、IF鋼等)織構控制方法與工業化技術;低維材料的設計、各向異性生長控制、自組裝行為及物理/化學特性;可見光響應的光電薄膜設計與制備等。